“荼蘼”——也許你沒有見過。但是,我一直對它有種特殊的感覺。
“荼蘼”是一種開在春末的花。在春的末端,等萬物盡情展示完春意之後,它才姍姍來遲。一朵朵小小的純白無瑕的花,開得繁盛,熱烈,像是要占據整個春天的亮點,又像是要極力留住這個季節。可是,它看著春的背影,錯過了這具也屬於它的季節。“算只有殷勤,畫簷蛛網,盡日惹飛絮!”
我曾幾次地“碰到”過史鐵生的《我與地壇》。喜歡他的文章,坎坷的文字裏是對生活自強不屈的渴望。這篇文章打動的一句話,並不是全文的中心亮點,甚至是被無數“路過”的人所忽略的一句話。他問一個作家朋友最初的寫作動機是什麼,那位作家朋友想了一會兒說:“為我母親,為了讓她驕傲。”每每看到這句話,我便會感動良久,一個大作家這樣的動機並不是低俗,而是單純坦率,令人敬仰。他說:“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,出了名讓別人羨慕我母親。”他現在一定很幸福吧。我想。他實現了他最初的夢想。
其實真的挺好的。我曾想做一個言語學家,研究張愛玲,亦舒,研究《紅樓夢》,《百年孤獨》等。可當老師把作文題《理想與現實》寫在黑板上時,可最初的動機沒有丟,因為我奮鬥的動機同那位作家一樣,為了能使父母驕傲,為了讓別人羨慕父母,更是為了父母能更加幸福。雖然比起那位作家我卑微很多,可我會倔強地認為我們的動機是一樣偉大的,甚至與理想一樣偉大。走在人群中,我時常一個人想,在這樣的人海裏,會有幾個人真正是為了母親的驕傲而去追逐理想的。又有幾個人是懷揣著讓父母幸福這個“低俗”的動機在奮鬥呢?大部分人想的恐怕都是怎樣讓自己的日子過得舒服吧!
是的,我又聽見雨聲了,沙沙的雨聲。宿舍外面的路上落下一些細細密密的雨,路燈微弱的亮光從外面透進來。在黑暗中我看不見這一場雨的模樣,但我能想象明天上課時的情景。清晨,雨下得有點大,天就更冷了。我掙紮過,但仍義無反顧地起來洗漱,在雨中走向教室的方向。鞋子,衣服都濕了,料峭的春寒,有著冬天般的寒。我像往常一樣,走過去,坐在第二排第一個座位,拿出書,讀著熟悉的英語。上課鈴響了,老師的開場臺詞是:“還不人呢?”“天冷,雨大,可能不會來了。”“那馬上就是天熱,太陽曬了呢?”老師半開玩笑地說。我忽地想到了荼蘼,它現在也還在沉睡吧,真的要到春末才醒嗎?